贵阳圈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查看: 13|回复: 0

王后卢前君有意,王后卢前均有一打一字(王勃的水平明显比卢照龄高)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23-3-18 18:32:24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关于【王后卢前君有意】:王后卢前(王后卢前君有意),今天犇犇小编给您分享一下,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。
内容导航:
  • 1、王后卢前(王后卢前君有意)
  • 2、王勃的水平明显比卢照龄高,为何杨炯却说“愧在卢前,耻居王后”1、王后卢前(王后卢前君有意)皇后(皇后鲁打算)
   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“文人相轻”,意思是文人和文人互相看不起。其实更好理解。俗话说,同行是冤家。毕竟读古人的经典和写文章是一样的。你承认别人的文章好,就说明自己的文章不好。你自然不会承认别人的文章好,还得贬低对方抬高自己。我们会看到很多文人,经常互相攻击,到处彰显自己的才华,以此来证明自己。
    其实我要说主要是自尊心。如果别人写得好,也没什么好说的,毕竟不如别人。但自古以来,文人与文人之间就没有对抗。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“初唐四杰”。作为初唐的一张文化名片,这四位知名才子也是交恶不浅,尤其是之后的杨炯,说了一句名言“耻于鲁前,耻于皇后”。也就是说,我站在鲁的邻座照片前面,我感到内疚,但我站在后面,我感到惭愧。
    关于“初唐四杰”的排名,历来是王、杨、陆、罗。杨炯在世界心目中一直排在第二,但他本人对王波极其鄙视,认为自己排在第一,这是一种耻辱。杨炯的真实水平如何?毕竟王波名气大,粉丝多,留下了很多不朽的经典。光是《王腾亭序》就足以让他名垂青史,但杨炯的名气似乎并不是很大,也没有什么作品。
    杨炯,本名凌明,公元650年生于华阴。他是唐代著名诗人,初唐四杰之一。十几岁时,杨炯被称为神童。十一岁就熟悉了各种儒家经典,会写诗了。当他长大后,他变得更有名了。他参加了科举考试,成为一名学者,并被授予学校图书助理,这比王波的更好。从他的简历中可以看出,杨炯很优秀,但如果和王波放在一起,实际上就更差了。毕竟,王波在文学上的成就是杨炯无法比拟的。
    王波少年成名,他只活了27年,但他留下了许多经典。除了《王腾亭序》之外,还有许多古典诗词。所以仅凭一篇文章,就跻身于“初唐四杰”之列,取得了极高的成功。与杨炯相比,虽然他也是神童,也是天才,但他的作品却没有王波的受欢迎。只有《参军》《夜见赵总》《南城之战》有些特色,但大家能记住的都是《参军》。
    京都上烽火的火焰,长安城,粗瓦斯油。离开宫殿,将军将承担指挥权;包围敌军攻城,精锐骑兵勇猛异常。
    大雪使颜色变暗了;狂风怒吼,战鼓齐鸣。我宁愿做一个下级军官为国家而战,也不愿当一个只刻了章的白面书生。
    这首诗气势磅礴,应该说还是写出了新意,体现了诗人的家国情怀,有着崇高的人生志向。尤其是最后两句,“宁为百夫长,不为秀才。”也是众所周知的。我宁愿做个下级军官,上战场冲锋陷阵。也比一个只会写文章,别的什么都不会的白面书生强,所以我还是愿意上战场的。只有这样,我才能实现我的人生理想。
    杨炯的诗很有特色,写的一气呵成。不过还有一首著名的诗《送别杜副都督赴蜀任职》,也是经典名篇。它写了一个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。当时诗人送朋友去四川,临别时写下这首诗互相安慰,以突出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。其中有一句著名的诗“然而,当中国拥有我们的友谊,天堂仍然是我们的邻居。”也是深入人心的,所以相比较而言,还是王波更胜一筹。
    也许王波在杨炯心目中只是一个纯粹的书生,但他有着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人生抱负,对王波的一些作品不屑一顾。会说“耻于鲁前,耻于皇后”,不想屈居之后。但是,综合比较之后,王波还是要好一些。当然,杨炯也是一位伟大的作家。只是因为性格不同,杨炯看不起王波。
    2、王勃的水平明显比卢照龄高,为何杨炯却说“愧在卢前,耻居王后”“初唐四杰”中,最出名的是王勃,文学成就最高的也是王勃。王勃的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《滕王阁序》这些诗赋,因为进入教材,为我们耳熟能详。相反,很多人却并不知道卢照邻这个人,他的人生经历,他究竟写了什么诗歌,大家都不甚了了。
    不过,《新唐书》记载:“炯尝曰,吾愧在卢前,耻居王后。议者谓然。”就是说,同为“初唐四杰”之一,排在第二位的杨炯,对王勃和卢照邻却有截然不同的判断。杨炯认为他耻于排在王勃之后,却羞于排在卢照邻之前。显然,他的意思是说,卢照邻的水平,是明显高于王勃的。

    (杨炯)
    那么,杨炯当时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判断?而且当时的人还“议者谓然”,也就是说还同意他这个判断。这是怎么回事呢?
    我认为,杨炯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,不完全是奔着文学成就去的,而是有其它因素在里面。有什么因素呢?
    一、年龄问题。
    王勃是650年生的,杨炯是650年生的,卢照邻是636年生的。也就是说,杨炯和王勃是同龄的,卢照邻大杨炯和王勃14岁,算得上是他们两人的长辈。
    我们知道,很多人对长辈都是充满敬重的,在对长辈做评价的时候,也不吝啬赞美之词。就算长辈没有那么大的成就,在赞美上夸张一点,从尊重长者的角度来说,大家也不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妥,自己内心也心甘情愿。
    但同龄人就不这样了。很多人都对和自己同龄的人不服气,都要和他较一较劲。现在杨炯排在王勃的后面,他当然很不服气了。
    对于这个排位,杨炯不服气的,还不仅仅是因为他排在王勃之后,而是王勃排在首位,他排在第二位。在一个排位中,排在首位和排在第二位的,都是非常敏感的。排在首位,说明这个人是领袖,是具有超凡能力的。排在第二位的则说明,他虽然能力上也是出类拔萃的,但因为有人比他更厉害,他只能屈居第二。这在第二位的心中,是一种“既生瑜,何生亮”的满满的不平和不服。

    (王勃雕像)
    二、人品问题。
    王勃很早就表现出了积极入世的样子。663年,王勃才13岁,就写了一篇《上绛州上官司马书》,在文中表达了要当官的想法。664年,王勃14岁的时候,又上书右丞相刘祥道,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,表达想当官的想法。被刘祥道称为“神童”。665年,王勃15岁的时候,又给唐高宗上了一篇《乾元殿颂》,称颂唐高宗,同时再次表达了想当官的心思。而这篇赋也让唐高宗大称王勃是“奇才”,第二年便授予他朝散郎的职位,那时候他16岁,是朝廷中最年幼的官员。
    虽说在唐朝时期,士人想要当官,都有向当权者献诗献赋的传统。但是,像王勃那样,从那么小开始,就非常密集地献诗献赋,而且向皇帝献赋,还是比较少的。再加上古代知识分子都有清高的一面,瞧不上那些对官员趋炎附势的人,因此,王勃的作为,确实是容易遭诟病的。
    而王勃后来发生的一件事,更让他的声誉受到很大的影响。当时,唐高宗把王勃分给沛王李贤,让他辅佐李贤。后来,李贤和英王李显斗鸡,王勃帮李贤写了一篇《檄英王鸡文》,也就是为李贤的鸡,讨伐李显的鸡。这篇赋给唐高宗看见了,大怒,说王勃不能阻止王爷们玩这种荒唐的游戏,反而教唆王爷们不务正业,同时还让王爷们闹不和,完全是佞臣,因此把他逐出王府。
    王勃这种没有原则的讨好权贵,就更让人瞧不起了。
    反观卢照龄,很少巴结权贵,因而郁郁不得志,而且还承受着身体疾病的严重折磨,可以说,人生非常悲苦。他这样的人生际遇,是很容易引发同情的。
    杨炯也很不得志。他到30岁的时候,才得了一个“雠校典籍”的九品小官。他的心理,和卢照龄是更贴近的。

    (卢照龄)
    ?三、文章问题。
    “初唐四杰”之所以被放在一起相提并论,还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艺术成就高。更重要的,是他们改变了南朝以来的“宫体”诗歌,让诗歌走向民间,走向鲜活的表达。
    在这一点上,杨炯是革命性最强的,而且是有自主意识的。不过,作为团队领袖,作为榜首的王勃,虽然文章开阔绚丽,但是,包括《滕王阁序》这样的赋,明显都有粉饰太平,为统治者唱赞歌的味道。
    而卢照龄所写的诗,抒发人生悲苦的东西更多一些,更贴近现实,更能体现诗歌价值的那一面。
    因此,从这个角度来说,杨炯不佩服王勃,反而特别佩服卢照龄。
    (参考资料:《旧唐书》《新唐书》)
  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    本版积分规则

    QQ|小黑屋|Archiver|手机版|贵阳圈 |网站地图

    GMT+8, 2023-4-2 00:16 , Processed in 0.173043 second(s), 18 queries .

    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    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  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