尊龙凯时


        您好!欢迎光临尊龙凯时制药有限公司 !
      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
        以人为本    专心做好药 People oriented to concentrate on good medicine
        服务热线 0931-8509589
        1600_225px;
        新闻动态
        News
        行业动态
        当前位置:首页>新闻动态>行业动态
        新时代下生物药如何创新采购更加利国利民?
        日期:2021-03-19 来源:医药网 作者:医药网 【打印】

        02 促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

        如何进行生物制药创新性集采?从产业发展阶段来看,业内一致认为“中国生物药现在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初级阶段 ,生产能力和核心技术均有待提高”。生物制品整体产能有限 ,同时受限于生产特殊性 ,短期大规模扩产困难 ,需要培养长期供应的能力和稳定性 。创新性的采购政策需要重视生物制品特殊性,充分考虑具体产品的“三性”(生物类似药相似性、产能和供应的稳定性 、临床可替代性)制定合适政策 ,保障患者用药安全,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。

        2015年启动的药政改革被认为是医药行业的“分水岭”之年 ,医药创新的审批环境得到很大改善。譬如在新药审评审批机制上,NMPA在细则上几乎与FDA完全一样 ,从时间上,中国已经完全和国际接轨 ,甚至比美国还要快。如美国新药审批是10个月 ,中国是200个工作日;美国快速审评(包括突破性疗法)大概是6个月时间,中国是120天~130天 。

        受益于此,医药创新也小有成果 。2019年麦肯锡发布的一份报告认为,至2018年,中国对全球医药研发的贡献上升到4%~8%,跨入第二梯队,仅次于美国、日本 。在2016年的报告中中国处于第三梯队。

        业内对此观点进行了解读 ,他们一直认为 ,中国医药创新并没有进入第二梯队。更准确地说 ,中国医药创新作为一个生态体系,在某些环节或者细分的技术层面上,已经进入到第二梯队,但是作为完整的生态体系,还有很多课要补。

        具体到生物类似药,中国首个生物类似药汉利康(通用名 :利妥昔单抗)获批于2019年2月22日,至今仅有两年之久,也就是在这两年生物类似药才开始进入获批快通道,但由于发展较晚 ,目前仍仅有9款生物类似药获批。其中有7款生物类似药来自于没有营收的Biotech公司 ,仅有2款来自处于创新转型阶段的传统老牌药企,获批药物主要是利妥昔单抗 、阿达木单抗和贝伐珠单抗。

        不管是参与企业数量还是品种数量 ,都显示着我国还未形成成熟的生物类似药体系。而且由于生物类似药的研发生产复杂 ,投入相当巨大。一组公开数据显示 ,生物类似药从IND到上市需要耗费6.5年~8年 ,仅次于新药的时间;研发资金投入需要1~3亿美元。

        有做生物类似药的药企透露,“购买试验过程用的原研药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,还有自己生产的用于试验的药,这一部分取决于后续产品上市后的供应。举个例子如果用小容量的机器生产 ,在获批上市后也只能用小机器生产 ,会面临较大的供货压力 。但用大容量机器生产1次,用于试验的一批样品仅有小比例用于试验 ,大部分需要销毁 。”

        受上述因素影响,生物类似药成本和产能供应问题突出,亟待解决。由于成本还相对高昂,现今上市的生物类似药价格并未与原研药拉开明显差距,譬如贝伐珠单抗原研药安维汀2019年医保谈判价格为1500元/瓶,2020年续约医保但价格未知,以2019年医保对比两款生物类似药价格降幅分别为24.9%和26.3%。再譬如阿达木单抗于2019年底纳入医保 ,价格为1290元/支,百奥泰的生物类似药则为1160元/支 ,海正和信达的则为1150元/支,差异不大。

        另一方面,产能供应问题也十分突出,亟待大面积扩产。

        数据显示,2018年全球生物制品企业总产能超过1670万升,而中国生物制品总产能仅86万升,占全球总产能的5.2%。具体到抗体药,IQVIA最新数据显示国内实际总产能不足20万升,甚至不及任何一家大的跨国药企的水平,譬如罗氏是67万升 、强生是23万升。众所周知,生物制剂产能提升速度缓慢,即使在存量生产线下,产量提高依然受限于工艺复杂、生产周期长 、设备要求高、生产质检人员短缺等因素 。譬如原料药的细胞培养 、收获和提纯都有既定时间要求,加上无菌生产工艺中的每个步骤都需一定时间,在既定的厂房设施下,无法短期内提速增产以满足合同量,一般需要3~6年才能实现 。一家外企透露其国内工厂在总部专家和技术人员的努力下 ,耗费5年时间才达产 。

        另一项掣肘的地方在于国内生物制品关键耗材及设备主要依赖进口 ,譬如培养基 、药物分析设备等,包括原料药的短缺风险已经老生常谈了 。若短期内开展集采,很容易出现供应不足 、短供断供的风险 ,此前在化学药仿制药的集采中就出现过此类情形 。另外“企业可能很难兼顾价格和质量,容易引发质量问题 ,但药品质量是中央高度关注的民生根本”有业内人士称 。

        生物类似药做为传统药企转型创新的阶梯,以及小型初创公司获取现金流以浇灌创新之源头,对生物医药行业转型升级的作用不言而喻。如果在艰难爬坡阶段,需要鼓励创新的阶段,遭受到集采的冲击,必然不利于创新转型 。

        03 鼓励创新,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

        集采推开三年后已经逐渐步入常态化阶段,但“唯低价论”似乎仍然存在,有不少企业表明立场 ,“自己宁可不赚钱也要拿到集采的入场券,因为进了集采就可以保住生产线,只要生产线还在,日后还可以上新产品。”这几轮集采中有的品种可能已经价格倒挂了,譬如报出1.5分/片底价的二甲双胍 ,再譬如第四批集采中两个16进10的品种帕瑞昔布注射剂、氨溴索,降幅达到96.8%和93.3% 。如果以这种姿态开展生物药集采,企业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,尤其是针对当前仅有9个品种的生物类似药领域,针对那些刚刚发展起步的biotech们  ,本身就没有盈收需要靠资本输血,如果没有阶段性的产品商业化支撑,可能会受到资本的绑架进一步影响到原创创新的发展。

        提升创新药物研发水平,释放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潜力 ,是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需求。可持续的创新基于合理的利润激励,高质量的药品研发基于合理的价格保障,形成良性的产业发展机制。建议国家相关部门统筹考虑生物制品创新采购政策 ,系统规划,推动行业形成稳定优质、可持续的供应体系 ,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。平衡价格和质量的关系 ,兼顾企业合理利润 ,鼓励创新,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。

        12
        Copyrights ©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:尊龙凯时制药 陇ICP备05004876号
        设计制作

          XML地图